第一次买车时如何判断一辆车安全性能的好坏?

来源:知乎-李总是
2020-05-09
2175

关于汽车安全性能指标,某百科已经给出了说明(汽车安全性),在买车或想了解车的安全性时可以依此参考。仅说综合指标的话,推荐查询国际普遍接受的E-NCAPIIHS的碰撞评分,以及我国测评评分的C-NCAP。这几个评分是屁股决定脑袋,IIHS和E-NCAP的评分比较严格,而且利益关系较少,尤其IIHS是由保险商赞助的,评分不会故意给高。我国C-NCAP的评分各种五星,参考价值不高。如果说刚开始了解,可以直接上上述几个网站搜索车型,观察得分情况。

关于上述的评分,不可不参考,也不可全信。很容易发现,有的车型的这几个评分的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几大测试的侧重点不一样,IIHS侧重被动安全,NCAP又有全钢性壁和侧面撞柱;而且同一型号的车,部分配件的供应商在不同地区肯定是不同的,那也不能保证测试用车相同。

转自虎扑,中保研两期碰撞测试结果汇总

所以上面提到的安全测试里面,主要可以看一看短板,看一下这个型号车的最短板是在哪里。然后看一下测试汽车和真正要买的车的差别在哪里,问问销售人员,然后自己掂量一下。上述流程走下来,基本这辆车的安全性心中就有数了。

要是想进一步多懂一点,就要大致了解一下安全性的框架,安全性能跟哪些有关。关于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大家听得很多了,说白了,主动安全即应用相应技术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则是在事故发生后,依靠车体及内部相应装置减轻对乘员的人身伤害。

被动安全

1)首先,结构安全是目前安全主要的保障,真正碰撞的时候,除了安全带之类的装置,最主要还是车身结构的碰撞。从汽车开始发展到现在,工程师也逐渐抛弃了越硬越好的理念,产生了“缓冲吸能”的概念,要求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车身吸收大部分撞击发生时的动能,而且尽量少的传递到乘员身上。理想的设计是在车头和车尾预留一定的缓冲吸能区;乘员舱部分则应保证刚性足够以减少变形,从而避免对乘员造成挤压等伤害;当然也有发生侧面撞击的情况,此时要增设车门防撞杆、增加门坎梁等来提高侧面撞击的安全性。下面这都是基本的车辆配置,商家会宣传一体式车身和附加的防撞梁,可以留心观察一下。最不可取的是,某些低价车型的部分结构件是一段一段的做,然后焊接在一起,虽然焊接有的也可以做到很结实,但是最好好好掂量一下,尤其是ABC柱的地方,如果有机会能看到,可以留意一下。


再一点,并不是车子越重越安全,车身结构件占了汽车很大部分的重量,但车子越重并不意味着越结实,不要形成思维定势。而且车的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若是自己撞了墙或者电线杆,那更遭殃。好的车身材质是轻量化和安全性都做得比较好,就像大部分跑车的车身材料都是碳纤维兼具安全性和轻量化。

主要是车架架构设计和车身材料是结构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两点可以有相当多的讲究,比如“热成型钢板”、“激光焊接”等,还有全铝合金车架啥的,大家完全可以结合之前说的碰撞评价,看看短板,同一个车型的车身结构的变动一般不大,所以也方便参考国际上的指标。

要非说哪种车型更“抗撞”,我想正面相撞的话SUV>轿车>MPV和面包,追尾的话,三厢>两厢和MPV,这只是相对的,正如文中所述,其中涉及的因素是很多的。



2)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安全带是被动安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的安全带可分为普通三点式安全带、限力式安全带、单预紧安全带、双预紧安全带和主动式安全带。

安全带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普通三点式最简单,可以保证你不会被甩出去,但也仅限于此。好一点的是限力式,其在三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限力杆,可以控制安全带的速度。预紧式安全带也可以算做主动安全方式的一种,可以感知冲击,当你撞车之后,先收紧安全带,把你按在座位上;而双预紧式则是多了一个腰部预紧的功能,价格偏高,一般用在中高端车上。


主动式安全带,这个“主动”主要是一个预警的作用,在乘员犯困或坐姿明显倾斜的时候,安全带可以通过预紧来提示乘员,有效降低事故发生风险。目前进口宝马两门3系及途昂高配上已经应用主动式安全带。

安全气囊可以分为正面气囊、侧面座椅气囊、侧气帘和膝部气囊。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正面气囊即大家最熟悉的用于减轻面部伤害那个,侧面气囊则是用来保护乘员的头部及侧面,膝部气囊主要是用来保护乘员腿部。正面气囊基本普及了,其他气囊就看预算选配。安全气囊也开始出现自适应气囊、双极气囊等,以根据乘客的质量来控制充气量,从而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嗯,还有车窗上的侧气帘也可以考虑加装。

主动安全

主动安全主要还是辅助驾驶员驾驶安全,让你在紧急情况下,保证汽车按照你的意愿,安全行驶。这些东西直接关系到你的驾驶体验,第一次买车的话,建议还是多试驾,感受一下这些功能,有的司机还真的不习惯一些辅助功能。

1)汽车在刹车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跑偏、侧滑等等,针对险情发生时的制动力控制,开发了一系列安全辅助装置,包括ABS、EBD、TCS、ESP、EBA、AWS和ASR等,其中ABS和EBD目前已是常见,其它的话,讲道理价位偏高的配置应该相对较好,当然不同的车型侧重点可能不同。像沃尔沃这种家喻户晓的安全系数较高的品牌,可能就会将注意力放在安全性上,但同等价位的BBA反而没有。

2)提醒类的装置。简单来说,就是看得见,减少驾驶员盲区。例如倒车影像、全景摄像头等其它夜视系统、LDWS、AEB等各种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就比如登上2018年E-NCAP五星榜单中的DS7的随动转向LED大灯和夜视系统。有预算,可以上。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也买的越来越多了,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评价还没有成为体系,所以暂时也没办法讨论。跟传统车相比,主要是要注意保护电池,电池在碰撞后易燃易爆,所以有做好电池碰撞后及时隔离,不要连锁燃烧爆炸就是好样的,其他方面跟传统车类似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像轮胎抓地性、座椅头枕等等,也都是个事,但没什么特别特的讲究,都属于小窍门了,开着舒服就好。

安全是相对的,慢点开啥都有了。最后还是说一句,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收藏
点赞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