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电子工控安全国内外现状
1、功能安全方面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智能汽车、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和汽车互联逐渐成为汽车领域的发展热点。这使得汽车智能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动力传动系统、车身电子系统、驾驶员辅助系统等汽车电子系统日趋复杂,对功能安全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与安全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出现任何一个失效,都有可能会给人员、设备及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而由此引发的车辆召回事件也会给汽车企业和供应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显示,2015年汽车缺陷产品召回在数量上大幅提升,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2015年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召回数量占2015年总销量的近乎五分之一。
如何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已成为汽车制造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欧洲汽车厂商从2005年起开始联合研究制定汽车电子功能安全标准,2011 年11 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旨在提高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功能安全的道路车辆功能安全国际标准ISO 26262 。ISO26262主要定位在汽车行业中特定的电气器件、电子设备、可编程电子器件等专门用于汽车领域的部件,为功能安全相关的开发提供了方法论,保证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国外,由于其汽车工业的基础较好,功能安全的理念在很多零部件及整车企业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在标准的制定、安全认证、流程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德国均走在了前列。如TUV南德公司作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在功能安全培训 、产品认证方面已经成为业内标杆。以整车制造商为例,梅赛德斯-奔驰公司2000年之前就成立了专门的功能安全机构,负责研究汽车安全并将ISO26262标准转化为公司的企业标准-方法手册,经过对方法手册的裁剪进一步细化到项目手册。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反馈的意见经过标准组织的确认可以进入ISO26262的后续版本。其他的如大众、宝马也都相应的成立机构以应对ISO26262标准的实施。在零部件企业中Bosch作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标准的很多内容均来自Bosch的开发流程和技术规范。Bosch的专利产品,电子车身稳定系统(ESP)就是典型的需要符合功能安全标准的产品,其批量生产的时间早于ISO26262标准的发布时间本身就说明了Bosch在功能安全领域的地位。另一家零部件巨头Schaeffler从2012年起就成立了功能安全技术中心,负责开发和执行Schaeffler规范,来诠释功能安全相关的标准、流程、方法、工具、指南并提供项目开发中工程和管理上安全相关的支持。在日本,以Honda和Denso为例,两家企业均成立了功能安全机构以应对ISO26262标准的实施。
在国内,功能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局限在少数大型整车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内,国内完全遵循ISO26262要求设计流程并满足该标准的产品目前还很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促使各大汽车厂商不得不关注功能安全,对功能安全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同时大量的研发人员投入到对汽车功能安全的研究中。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提出的功能安全分析方法,在理论上为国内厂商提供了目标和方法,但是如何将理论和实际的工程开发相结合还是国内汽车工程设计人员的短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于2012年开始,全面推进《道路车辆功能安全》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方面,随着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新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得以应用,汽车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三大趋势:
第一,以智能手机为中心,汽车与互联网联动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中面向汽车的应用开发越来越多,但在这些应用中,有一些应用的可靠性很差。黑客有可能通过其中的漏洞,以智能手机为跳板,给车载设备和车载导航仪系统造成损害,或是经由智能手机泄露车内信息,侵犯驾驶员的隐私。而且,使用智能手机意味着汽车随时都与外部网络连接。因此,经由外部网络和智能手机,能够对正在行驶的汽车发起攻击。除了智能手机之外,ETC(自动收费系统)、智能车钥匙等通过无线与外部连接的功能,以及纯电动汽车(EV)经由充电插头连接车载网络的功能也在逐渐普及。今后,随着汽车开始随时随地接入车外网络,夸张点说,攻击者无需靠近汽车,就可以跨越网络攻击全世界的汽车。
第二,车载软件、车载LAN对汽车的控制功能的影响正在增大,比如,使用通信或信息终端来提供门锁控制、调整发动机功率、更新软件,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蓝牙”、WLAN等网络提供车载LAN通信内容的适配器等服务,这些功能一旦被黑客成功入侵,很容易产生重大危害,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车载LAN采用互联网标准,车内外的众多设备和信息系统都将与汽车紧密连接,连接车载LAN越来越简单,突破“防火墙”也就变得轻而易举。
第三,随着EV、ITS(高速公路交通系统)技术的采用,汽车与外部交换车辆信息的必要性日益增加。EV要使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大容量的蓄电池,其作用是管理极其昂贵的电池的充电状态、充放电次数等。利用ITS技术,通过共享各车的信息,驾驶员有望掌握到更详细、更精准的路况。要想实现这一点,汽车接入互联网是必要条件。在将来,如果ITS技术运用到自动驾驶等功能上,为了实现可通过外部信息控制汽车等便利的汽车社会,确保信息安全将变得愈发重要。
汽车互联给用户带来巨大便利,但同时也将汽车系统暴露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风险之中,因此汽车生产商必须迅速采取措施,以确保车辆不会成为黑客攻击的受害者。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协会(SAE International)制定了SAEJ3061推荐规程规范《信息物理汽车系统网络安全指南(Cyber-security Guidebook for Cyber-Physical Vehicle Systems)》。她是首部针对汽车网络安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协助整车厂通过实施结构清晰的项目,以保证汽车在全生命周期中都可获得有效的保护。
为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各国政府正进行立法规范。如美国已于2015年出台汽车安全和隐私草案(Security and Privacy in Your Car Act,简称“SPY Car Act”)。
国内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国家标准,相对滞后。目前只有在2014年10月31日,上海市地方标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技术规范》DB31/T845-2014 ,也仅仅规定了整车厂向上海公共数据中心传输数据的标准。
二、汽车电子工控安全行业实际需求(分析国内行业的情况)
1、功能安全方面
技术方面,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比例趋于50%;市场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电子市场也随之吸引了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的汽车电子供应商,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新兴汽车电子市场。
汽车电控系统故障、失效,电动车辆冒烟、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频发,导致车企召回巨大经济损失和品牌损失--安全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功能安全标准的核心在于通过确定整车层面电控系统的C/E/S(可控性C、暴露概率E、严重度S)定义ASIL等级以指导正向开发。ISO26262提供汽车安全生命周期并支持生命周期内活动可按需裁减;提供汽车专用的基于风险的方法以确定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使用ASIL来规范ISO26262的应用需求以避免不合理的残余风险;提供验证和确认方法的需求以确保可以达到可接受的安全等级;功能安全受到开发流程、产品、服务和管理流程的影响。ISO26262标准为避免电控系统的安全功能失效从流程和技术两方面提供了方法论。
图1 ISO26262标准体系
另外,新能源和传统汽车整车、电控系统面临功能安全的国际准入要求;新能源和传统汽车整车、电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已不同程度导入功能安全要求。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核心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而随着汽车电子电控系统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有必要采用标准化技术来提高软件设计的复用性、可配置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需求,国际通用标准AUTOSAR的逐步应用为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发展基础。
2、信息安全方面
随着汽车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汽车需要的可靠性等角度出发,将信息安全对策按照车辆功能群进行分类:实现驱动、底盘等的“基本控制功能”;提升舒适性和便利性的“扩展功能”;用户带入车内的产品等的“一般功能”。其中“基本控制功能”与“扩展功能”合称为“车载系统”。“扩展功能”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包括“车体系统”、“安全舒适功能”、“诊断及维护”在内的“控制相关功能”,主要与行驶、停止、转弯等汽车的物理功能密切相关。另一类是包含“ITS功能”、“通信与信息”、“信息娱乐”等在内的“信息相关功能”,是有关向驾驶员提供信息的功能。
按照功能分类解决避免汽车遭受直接、便携式产品入侵和外部网络等攻击的方法,并且安全措施要覆盖汽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行业产业链的情况(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布局情况, 指明工控安全在行业哪些链中可以切入)
汽车电子主要涉及以下产业链环节:芯片提供商、嵌入式基础软件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芯片、嵌入式基础软件和关键零部件都主要被国外厂商所垄断。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2010年全球主要汽车电子半导体厂商为Renesas、Infineon、Freescale、NXP和ST。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主要被Mentor、Vector、EB、dSpace等欧美厂商垄断。并且,与基础软件有关的汽车电子标准,也主要被欧美厂商垄断(如OSEK/VDX、AUTOSAR等)。关键零部件多年被德国的Bosch、Continental,美国的Delphi,日本的Denso等公司所垄断,国内这方面有实力的供应商很少。
但是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自主汽车电子迎来了自主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2450万辆 创全球历史新高,这为汽车电子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市场和需求来源;从全球角度来看,在智能交通和主动安全等新的发展趋势下,汽车电子处于大发展的初期,软件技术和产业链格局方面,处于发展变化的起步和关键时期,为自主发展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提供了机会;从软件开发标准来看,国外陆续建立了汽车电子开发标准,为国内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机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界定,促进汽车电子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自主汽车电子产品提供了应用机会。
四、期望产品与技术难点(结合(2)分析行业中实际中需要或者迫切的产品,并讨论起技术难点)
目标:功能安全方面,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基础,完成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支持基于国内外相关安全规范的验证评估工具平台,实现整车控制系统的量产。形成面向开发周期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指南。信息安全方面,制定国密算法应用指导规范,完成符合该规范的国密芯片设计,形成相关产品配套,形成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与安全标准。
主要研究内容:
1.面向通用化、平台化的设计开发需求,基于ASPICE过程体系,开发符合功能安全要求的整车控制系统,实现软硬件可配置、应用逻辑可定制以及测试自动化;
2.完成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支持MDA开发方法,整车控制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以及模块化与微系统化技术;
3.支持AUTOSAR 4.x规范的形式化验证安全评估工具平台;
4.形成面向开发周期的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开发指南;
5.制定国密算法应用指导规范,完成符合该规范的国密芯片设计,形成相关产品配套;
6.形成车联网在线数据安全防护机制。
技术难点:
1.基于ISO26262功能安全规范的整车控制系统的V模型开发流程;
2.基于整车控制系统安全、通用、平台化设计需求,实现系统的实时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3.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的整车控制系统的模块化与微系统化技术;
4.基于AUTOSAR 4.x标准的整车控制系统基础软件的形式化安全验证技术。
5.安全芯片降本:由于安全芯片成本较高,硬件方案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为此亟需寻求硬件方案的突破点。
6.国密算法产品:需制定国密算法应用指导规范,并形成相关产品配套。
7.基于不同体系下的汽车总线的车联网数据采集与分析、安全传输、终端防护。
五、产品与技术路线图(产品或技术研发的时间表)
产品与技术路线图:
(一)2017年
1、主要任务:
(1)建立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的框架,该框架包括功能安全分析模块、 资源配置模块、 软硬件开发模块、功能安全测试模块等;
(2)研究基于AUTOSAR 4.x规范的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形式化安全验证方法,设计整车控制系统基础软件的安全验证工具架构;
(3)基于TC275整车控制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硬件DV(Design Verification)设计优化分析;
(4)基于不同体系下的汽车总线的车联网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
(5)安全密码研究技术
(6)研究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安全与终端防护机制。
2、阶段目标:
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基础,完成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的框架及相关的功能安全分析,建立基于AUTOSAR 4.x规范的形式化安全验证工具架构;制定国密算法应用指导规范,形成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安全与终端防护方案。
(二)2018年
1、主要任务:
(1)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建立符合ISO26262规范的开发过程,并结合具体厂商要求,实现整车控制系统的开发;
(2)建立整车控制系统基础软件的形式化安全验证工具平台,完成汽车电子整车控制系统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的形式化安全验证;
(3)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开发指南;
(4)完成整车控制器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具备接近量产;
(5)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及DV/PV验证;
(6)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环境、电气、EMC、机械冲击及耐久的试验验证。从而满足上汽标准化及小型化的要求;
(7)国密芯片设计技术
(8)制定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与安全标准。
2、阶段目标:
完成满足功能安全需求的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集成开发环境,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DV/PV实验验证,建立基于国内外相关安全规范的验证评估工具平台,形成面向开发周期的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开发指南,完成国密芯片设计,形成相关产品配套,形成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与安全标准。
(三)2019年
1、主要任务:
(1)形成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开发行业标准;
(2)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应用示范和试验;
(3)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安全认证;
(4)完成整车控制系统功能实现;
(5)实现整车控制系统的量产;
(6)完成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与安全标准的应用示范
2、阶段目标:
整车控制系统基础软通过ASIL B级认证,硬件通过ASIL C级认证,完成整车控制系统的DV/PV(Design Verification/Production Verification)试验,完成满足功能安全需求的整车控制系统的应用示范,实现量产,累计销售额达到1亿元;形成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与开发行业标准;完成车联网在线数据传输与安全标准的应用示范。满足整车控制系统功能、节能与低功耗、驾驶舒适性与安全性、自主可控及标准可依的要求。
六、建议的实施方案(产品研发完成之后从行业产业链的那个途径进行推广以及可能的市场情况)
(一)竞争策略
(1)产品策略
因为汽车电子开发平台最为基础的部分是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而这部分又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关键和瓶颈所在,所以,产品要专注于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及相关工具的研发,同时着眼于国际,使产品与世界各种相关的先进标准接轨,让产品从研发阶段开始就拥有与顶尖企业同类产品相同的基因。之后,将在基础软件产品、工具产品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基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咨询与培训、测试、认证等服务,逐步形成产品销售、量产、技术服务三大类业务。
(2)研发策略
研发重点在于研究开发符合国外先进标准(例如AUTOSAR和ISO26262等)的基础软件产品,重视汽车电子模块化分布式开发原则,尽快缩小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在操作中,先针对软件架构标准(AUTOSAR)研发,再进行功能安全方面的研发。在主线任务基础上,同时对国外标准在国内汽车电子开发环境下的本地化做系统的研究,避免国外标准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的现象,利用与国内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科研院校已有的稳定关系,进行联合开发,进行产业链整合,为研发成果的验证和应用做保障。在研发管理方面,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进行项目和创新管理,尽量缩短研发周期,同时提供与国际企业相媲美的研发环境。
(3)销售策略
利用软件产品的特性(易分发、易版本控制、易功能剪裁等),普华将采用多种销售方法结合的策略,例如:采用前期免费试用,后期收取许可费用;采用软件按套销售,按版本定价;采用软件和服务捆绑销售等。
(4)服务和技术支持策略
服务和技术支持是优势,国际企业在华分部普遍遇到本地化服务和技术支持不到位的情况,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本地优势,提供本地化的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例如基于对国内整车厂能力和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提供系统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相关培训等。将在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模式基础上重点发展国内主机厂急需的定制服务模式,形成国外企业不可复制的本地化竞争优势。
(二)市场推广方案
(1)从应用模式上,采取逐步、渐进式的策略,降低应用风险。根据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的实际需求和已有技术基础,逐步替换成熟软件模块,或者先适配再替换,以及根据需求定制化开发。
(2)培育国产化核心产品:推进车用安全芯片国产化,推进国密算法配套产品的量产。
(3)充分发挥CASA联盟的行业资源整合优势和影响力,联合各大主机厂与关键供应商,共同开发VCU、BMS平台,各大厂商结合自身应用实际,在此基础上拓展,形成各自的产品。
(4)在CASA联盟框架下,建立面向行业共享和服务行业客户的公共测试和试验中心,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验证评估平台。
(5)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机遇,突破新能源汽车 “三电”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池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核心技术,完成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整车网络设计,形成一体化开发平台和工具环境,推动自主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并实现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上的批量生产。
(三)现有基础及推进情况
1、工控安全汽车电子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名单
2、工控安全汽车电子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关系
3、企业情况简介
(1)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整合集团优势资源共同投资设立的,注册资金2.89亿元人民币。作为中国电科发展基础软件的重要平台,普华肩负提升国家基础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在业界和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普华以“专注基础软件、创新、整合、国际化”为理念,通过资源整合、技术与业务模式创新,构建完整的基础软件产业链,提升中国基础软件的核心竞争力,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高品质、经济实用的产品和服务。普华汽车电子事业部是国内最高专业技术水准的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研发和服务团队。牵头承担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的研发任务,并全力推进课题研究成果在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内进行验证测试并进行产业化推广,相关产品分别通过了一汽、长安两大整车集团先期检测,并在其部分车型上采用,瑞典SAAB汽车部分车型已经通过对普华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产品的测试验收,普华公司成为其电子技术服务的指定供应商之一。目前,普华汽车电子基础软件已实现在自主品牌汽车中市场占有率第一,实际装机量15万台套以上(一汽、长安、长城、广汽、江淮、奇瑞、吉利等)。普华新能源整车控制器业务也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已经拥有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整车控制器。该整车控制器产品已经在吉利新能源车上小批量生产。
普华自主汽车电子嵌入式基础软件产品是我国唯一获得三项国际认证的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产品,普华是国内唯一通过ASPICE(汽车业界软件开发过程评估标准)三级体系认证汽车电子基础软件企业。
(2)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和能源战略,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上汽集团与上海汽车共同投资成立上海捷能,自主开发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内燃机驱动技术的油电混合和纯电驱动核心产品技术。上海捷能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集成开发,依靠上汽技术中心的整车开发能力,并紧密联合上汽供应商体系进行电驱变速箱技术的产品研发,打造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驱变速箱研发、制造和应用体系;同时,将通过广泛合作,开发电池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其它配套零部件;并开展支撑上述服务和产品开发的新技术研发。上海捷能的成立,将加快本土化研制进程,并加快推动中国新能源车事业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的建设。
(3)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总股本达到110亿股。目前,上汽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动力传动、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车载信息、二手车等汽车服务贸易业务,以及汽车金融业务。2015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590.2万辆,同比增长5.0%,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并以2014年度1022.5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第十一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60位,比上一年上升了25位。
(4)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汽车拥有全资子公司29家,控股子公司17家。在东北、华北和胶东、西南形成布局合理的三大生产基地,以及在国内汽车行业具有产品开发领先水平的技术中心。资产总额1098亿元,员工13.33万人。2015年中国一汽实现整车销售23.59万辆,各个车型按期保质投放,成功投放全新产品奔腾B30,以及2016款奔腾B70、奔腾X80等多款年型产品;红旗检阅车和H7成功服务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红旗H7多次服务于重要社会活动,并入选“2015年度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榜”,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典范;全新奔腾B70荣获“2015中国年度安全车”奖和“易车2015中国汽车年度最佳营销案例大奖”;奔腾B30获得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年度高性价比轿车”、2015中国汽车年度盛典“年度自主新车”、“蓝瓴”年度盛典“年度时尚中级轿车”等奖项;马自达阿特兹获“中国2015年度车型”、“年度中型车满意度冠军”、“《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安全车型”、“美国IIHS顶级安全车型”等重要荣誉。
(5)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汽集团创立于2005年6月,拥有独立完整的研、产、供、销产业链,是国内家实现A+H股整体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汽车集团,作为广东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广汽集团连续九年蝉联广东省大型企业竞争力排名第一名。广汽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滚动式发展模式,稳健经营,稳步发展,汽车销量从2011年的74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近130万辆,年均复合增占率为15%,高于行业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广汽集团自主品牌逐渐发力,广汽自主品牌传祺轿车凭借自主专利技术,以48.8的高分获得C-NCAP五星级评价,成为迄时自主品牌汽车有史以来得分第一名、并跻身我国实施C-NCAP碰撞以来所有乘用车(含合资品牌)的前五名,刷新了自主品牌轿车碰撞得分纪录,树立了自主品牌轿车的新标杆;广汽首款自主品牌SUV传祺GS5以49.1分的碰撞成绩获得C-NCAP安全五星评价,位列C-NCAP碰撞史上SUV类别第三名,广汽传祺GS5上市以来以环比持续30%的增幅,成为首批在中高端SUV前十阵营实现持续增长的自主品牌中高端城市SUV。
(6)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多年来专注实业,专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快速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千亿元,连续四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十二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九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伦敦出租车等品牌。其中吉利汽车在浙江台州、宁波和湖南湘潭、山东济南、四川成都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现有10多款整车产品及1.0L-3.5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自动变速器。截至2015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400万辆,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吉利熊猫、帝豪EC7、吉利GX7、吉利豪情SUV、吉利博瑞等先后获得C-NCAP五星安全评价;自主研发的1.3T涡轮增压发动机、1.8TD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被评为“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2015年11月18日,吉利汽车在广州车展前夕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公司将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目前,吉利汽车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13,000余件和65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2300多件和900多件,被列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品牌”,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吉利轿车安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已完成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