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2018年至今,可以看作城轨云的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期。在此期间,早期用户的关注演绎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部分客户则仍在观望,甚至无动于衷。
本文将分析城轨云典型的应用案例及其特色。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
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是城轨云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应用案例,2016年11月,宝信与华为联合解决方案中标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项目,全线于2019年2月投入运营。该项目在2018年度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评为信息化最佳实践优秀案例。
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属于单线路,单专业云,这种形式通常被归入轻量级城轨云平台范畴(轻量级城轨云通常包含地铁单线路单专业云和诸如有轨电车等中低运量轨道交通集成控制系统云)。
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采用华为FusionCube超融合解决方案,将计算、存储和网络集成部署在刀片式服务器中,具有体积小和便于维护的特点。
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的主要创新在于,在考虑整体可靠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将车站实时服务器移动到中心部署。从而减少了车站设备,降低对机房面积和电源的需求,减少了维护的工作量。根据车站的具体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策略。
(1)地上车站
地上车站综合监控点位较少,同时逃生较地下车站容易,故将综合监控系统中的两台互为冗余的车站实时服务器,均部署在中心云平台中,车站仅保留调度员工作站。
在车站与中心通信中断时,地上车站使用IBP综合备份盘控制。
(2)地下车站
地下车站综合监控点位较多,同时逃生涉及的专业较多,故综合监控系统系统中的两台互为冗余的车站实时服务器,其中一台在中心云平台部署,另一台仍部署于车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独立服务器或高性能工作站,采用高性能工作站时,兼做调度员工作站)。
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片来源,搜狐华为助力温州轨道交通开启城轨云时代 (sohu.com))
图1 温州S1线综合监控云
(二)呼和浩特1、2号线线网云
呼和浩特1、2号线线网云,是全球首个一次建成的线网云案例。呼和浩特市作为新兴的地铁城市,不存在历史包袱,具备在建设伊始就采用先进技术的可能性。
2018年12月,北京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云平台系统集成采购项目。呼和浩特地铁1、2号线分别于2019年12月29日及2020年10月1日开通。2020年,呼和浩特城轨云项目荣获城轨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
呼和浩特地铁首创云平台集成模式,在城轨云诞生伊始,谁来进行云平台及应用的集成,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线网级云平台是一个跨专业的有机整体,传统的信号、综合监控等专业厂商,都未曾涉足过云平台集成交付,不具备相关经验。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信号厂商的交控科技公司率先迈出了全行业的第一步,成功的完成了两线城轨云的集成交付工作。
呼和浩特地铁首创在云化部署条件下的新商业模式,传统的地铁控制系统,IT设备是分别由各专业系统提供的,呼市率先将各专业系统中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进行剥离,由云平台统一提供。达到了设备统型,简化备品备件供应等目的。但这种做法也给部分厂商造成困扰,由于相关系统的传统报价策略中,软件通常是不单独报价的,硬件剥离迫使系统厂商对软件进行单独报价,且面临着份额被云平台挤占的问题。
呼和浩特地铁首创云平台代维模式,由地铁公司和设备厂商组建合资公司,实现对云平台的运维管理,不仅弥补了运营企业本身技术能力的不足,同时实现了数字化运维,通过分层解耦的运维模式(基础设施统一管理,业务资源分级管理),使业务运维人员可以更专注于业务系统运维。
呼和浩特城轨云也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规划编制的《智慧城轨信息技术架构及信息安全规范》为指导建设的城轨云平台。按照安全生产网(等保3级)、内部管理网(等保2级)和外部服务网(等保3级)分域建设,实践了规范所倡导的纵深安全防御理念和云-网-安多元联动机制。
呼和浩特地铁首创公有云承载CCTV方案,传统的CCTV系统占用大量存储空间,使得CCTV系统一次性投资较大,且运维成本高。《反恐法》实施后,要地CCTV视频录像存储不少于90天的要求,更使得CCTV系统在存储方面的投资成倍增加。考虑到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尚未大规模推广,CCTV系统视频的数据价值较低,将CCTV系统部署于公有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节约建设和运营成本。
(三)深圳地铁6、10号线线路云
深圳地铁6、10号线均为线路级多专业云。两线于2020年8月18日同时开通。
为最大程度上避免系统厂商份额被云平台挤占,深圳地铁6、10号线线路云平台中的IT设备,仍由各专业厂商提供,业主通过指定型号和参数,确保各专业厂商设备可被云平台纳管。但由于各专业厂商所采用的平台存在不可预见的兼容性问题,这种做法可能为交付后期的联调阶段埋下无法对接的隐患。
深圳地铁6、10号线首次引入云平台集成商角色,云平台集成商独立于传统的业务系统厂商,独立负责云平台的交付工作。
深圳地铁6、10号线首次成功实现云平台“开箱即用”。在云平台交付之前,进行工厂化组装,搭建测试平台,对主要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在FAT完成后,将测试平台直接运往现场进行交付,极大的缩短了现场交付的工作量。
(未完待续,下期将分析城轨云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已完成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