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产业的终局 | 深度

来源:车云
2020-03-24
1140


 一流的政策和场景、二流的资本和技术,中国会发展出不同于硅谷、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驾驶生态。

*本文经授权转自42号车库(id:iCar123)

进入 2018 年,以 Waymo 下单 2 万辆捷豹 I-PACE 为开端,自动驾驶领域的场子再次热了起来。本文将分享我近期观察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些发现,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在文末评论交流。



































        传统汽车巨头该怎么做?

        资本密集型这一特征基本挡住了创业公司颠覆传统汽车巨头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技术密集型和传统汽车巨头在汽车行业深耕上百年对车规、工艺、安全的理解,几乎堵死了企图独立崛起的创业公司的道路。

        考虑到全球汽车工业至今没有互联网化,也就不存在所谓零和博弈。头部胜出、其他做炮灰的互联网规律不适合直接拿来推演自动驾驶行业。也就是说,即便 Waymo 苹果通用的取得了暂时领先,也不意味着其他巨头就要缴械投降。

        对于诸如大众、奔驰这类技术能力强、现金流充沛的巨头,其实通用收购(战略投资)创业公司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Cruise 被收购时员工规模不到 40 人,测试车只有 2 辆。如今的领先地位来自通用管理层对自动驾驶业务全面的资源倾斜支持,具体包括:


      • 彻底解决财务问题,让团队专注于技术研发;

      • 收购后保持独立,让 Cruise 作为创业公司的执行力可持续;

      • 管理层重视,推动车辆工程和底盘控制团队和软件算法团队融合。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类似的组合,例如大众 + Aurora、广汽 + Pony.ai 等。

      为什么传统汽车巨头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不是个好主意?

      最关键的还是企业文化和执行力问题,尽管巨头们在生产制造、车辆控制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但机构臃肿、决策缓慢、效率低下等大公司病+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同的运行机制会让巨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中处境变得艰难。反观如今取得领先的 Waymo、Cruise,无一例外都是执行力高效的小公司。

      除此之外,巨头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往往不如创业公司,百度美研、Waymo 们的人才流动频繁就是典型证明。

      事实上,由巨头战投/收购算法团队较强的创业公司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是综合考量巨头+创业公司的特点,将优势最大化的策略。

      对于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明显滞后、资本实力又不够强的大公司,还有一个下下策:Waymo 抛出的「技术授权」。










































      发展中国特色的自动驾驶技术

      在资本和技术之外,监管也是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的重要因素。

      从全球来看,看到了技术商业化临界点、开始大规模投入的企业广泛集中在美国。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不仅领先于正在崛起的中国,也领先于德日等传统汽车强国。这可能是促成中德、中日就标准制定、数据共享达成合作的原因之一。

      前不久上海经信委赴美体验了 Waymo 的自动驾驶汽车,对 Waymo“平滑、流畅的试乘体验予以肯定,坚定了加快发展自主无人车的决心”。

      一流的政策和场景、二流的资本和技术,中国会发展出不同于硅谷、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驾驶生态。

      这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传感器、算法、芯片、高精地图、平台)公司们的独特机遇。


收藏
点赞
2000